嗒、嗒、嗒……缝纫机的跳针急促地上下跃动,杜晓娟埋头手执布料在针下熟练地移动着。5月24日,记者在永强集团英仕达遮阳制品有限公司缝制车间,看到了这名连夜从灾区老家赶回厂里参加缝制救灾帐篷的四川女工。一粒粒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杜晓娟顾不上擦一把,只是一个劲地将对灾区父老乡亲的关切全缝进了密密的针脚里。
广元青川的老家房子在地震中土崩瓦解,杜晓娟与家人在废墟前抱头痛哭。5月22日晚,正在忙着重建家园的她从工友那里听到了厂里赶制救灾帐篷人手紧缺的消息。“孩子,赶紧回去吧,厂里需要你,不用为家里操心。”父亲哽咽着命令道。擦干眼泪,杜晓娟带上母亲连夜启程,走了一天的山路,搭上了返厂的长途汽车。5月24日,杜晓娟一踏进厂区,扶母亲往宿舍一坐,就径直走向车间开始生产。
特大地震使灾区大批房屋倒塌,帐篷成为受灾群众遮风挡雨的临时住所。中央决定在一个月内向灾区提供90万顶帐篷。中央于5月22日到浙江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向英仕达遮阳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幼珍等帐篷生产企业负责人提出了期望:“我们多生产一顶帐篷,灾区群众就多一个临时休息场所;提早一天完成生产任务,受灾群众就可以少承受一天的痛苦。”当天,陈幼珍赶回临海的公司,连夜紧急部署赶制救灾帐篷。
十万火急,永强集团现接受民政部订单1.2万顶,同时向临海市政府请战增产1.9万顶,合计3.1万顶,承诺6月20日前交货1.2万顶,6月30日前交货1.9万顶。永强集团董事长谢建勇表示:“哪怕是停下一切外贸订单,我们也要为灾区人民多作贡献。”
军中无戏言。然而,5月至8月恰逢休闲用品行业生产淡季,许多企业员工已放假回家。眼下又是农忙时间,很多熟练工正在家里张罗着收麦种稻。永强集团多措并举,向员工吹响了赶制救灾帐篷的“集结号”。河南、安徽、云南、贵州等地的老员工纷纷撂下家中的农活匆匆赶回;家在四川、重庆等灾区的工人也告别家园和亲人毅然主动赶到厂里参战;临海本地和周边县市的群众搁下家务,从田间地头来到企业车间。
与此同时,公司按照帐篷生产标准,对设备火速进行革新改装,公司各级领导干部亲临一线,当起了原料采购员和搬运工。原本至少需要10天的准备期,硬是压缩到了1天。
走进英仕达遮阳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处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喷塑车间里热浪袭人,车间主任张俊告诉记者,固化炉的温度高达200多摄氏度,在炉边操作的工人要穿着长袖防护服,顶着60多摄氏度的高温给帐篷钢管喷塑,而且一站就是12个小时。同样是喷塑工的18名突击手是从兄弟企业紧急调配到英仕达公司的,这批“外援力量”从头一天进公司开始,他们的手就没停过。在焊接车间的操作台边,工人们左手握着面罩,右手拿焊枪,一根根钢管在他们手里瞬间黏合,而他们早已汗流浃背。缝纫女工李丽芳的家就在厂区附近的大洋街道,为了加紧时间多生产,她在食堂吃,加班到深夜,不得不把家中的小孩托付给了老人。
越是时间紧迫,越是要坚持质量标准。公司上下以对灾区人民负责的态度,对进厂的原料和每一道生产工序进行严格把关,并对成品进行仔细检测,确保出厂的每一顶救灾帐篷符合要求。接下来,企业将通过内部挖潜、停人不停机、科学计件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生产力,确保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离开英仕达遮阳制品有限公司时已过下班时间,记者在缝制车间门口碰到了匆匆赶回来的女工黄冬梅。只见她手里提着两大瓶水,嘴里胡乱吃着饼干。为了节省时间多缝些帐篷,黄冬梅连食堂也舍不得去。一顶帐篷重约百来斤,在缝纫机下扯来扯去地来回缝,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汗流浃背。黄冬梅不得不多装几瓶水补充水分。
黄冬梅是四川自贡人,她告诉记者这次地震家人幸免于难,但房子成了危房。现在一家老小还挤在山上自搭的茅棚里……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甘荫塘小街32号1层[中曹司社区] 备案号:黔ICP备2021004409号 网站地图